婚姻場景

推薦指數●●●●○

2408976527_3d9fbbdf75

 

 

 

要寫這部停了非常久,首先,這次放映的是五個小時的電視版,總共分成六集,上三集看完有十五分鐘休息時間,再戰下三集,早上進去電影院,出來就差不多晚上了。

 

六集標題分別為

 

1.天真與驚恐

2.視而不見的藝術

3.寶拉(男主角約翰情人名稱)

4.欲哭無淚

5.情感文盲

6.在世界角落的黑暗小屋。

 

柏格曼在本劇藉彼得之口說出史特林堡對愛情變質最好的描述:

 

「沒有什麼場景比相互憎恨的夫妻更可怕。」

 

看了第一次後覺得頭很痛,因為第一次在電影院坐這麼久,整個脖子酸痛的不行。作為一部電影(電視電影雙版本),這部片的場景十分簡單,人物也控制在同時在場的四人以內,也沒什麼令人印象深刻的音樂,更別說我們現在習慣的快剪與各種鏡頭滑動,我們就是坐在最近的距離,看一隊出生於上流階級,丈夫是大學教授而妻子是律師的這對夫妻吵架吵了六集,彷彿是鄉土劇一般,但越是簡單的東西就越有難度,因為你沒什麼別的東西可以仰賴了,你只剩下劇本跟演技可以把觀眾留在椅子上。

 

那麼《婚姻場景》有沒有做到呢?

 

我第一次看完後隔了幾週又在末場買了票進場,結果還是在第二部末睡著一下。但是從第三集開始整個故事的爆點引爆開來,看似溫良恭儉而且對嘮叨不絕的妻子百般忍耐的約翰,告訴妻子瑪麗安自己外遇已久的事實,而且表現得毫不在乎妻子的反應,並表白自己四年前早就想離開妻子,並抱怨自己的女兒被妻子寵壞,而妻子性生活的冷淡與控制更讓他抓狂,整個故事就活絡了起來。

至此劇情來到了能決定此劇是否平庸的關鍵點,本劇用前兩集建構了瑪麗安與約翰的婚姻樣式,在第三集使這樣式徹底破壞,這一種樣式來自教養良好又性格大相逕庭的兩人為了維持10年婚姻而對自己的需求長期壓抑的結果,為了維持婚姻,我們可以看到丈夫約翰試圖扮演一個不需要其他女人的好男人,同時對妻子的各種突發奇想以及歇斯底里盡可能得忍耐,而妻子瑪麗安則為了婚姻抹殺了自己心理的真實意圖,她支持女權,甚至專門幫人處理離婚官司,懂得女人該在婚姻中如何離場,卻不敢套用到自己身上,正如在第一集裡頭,約翰說出:「廝守終身是可怕的想法,婚姻最好五年續約一次」瑪麗安反問約翰:「你認為我們不會廝守終身嗎?」他卻又說:「我們會是例外」有兩種觀念正在交互撞擊著而讓兩人感到痛苦,一個是一個「成功的家庭」樣板對於約翰與瑪麗安這種高知識分子的壓力,一種是他們各自的真實慾望。約翰表面上積極正向,實際上對一切都抱持懷疑,正因為他具有心理學背景,對於人的心理運作他抱持懷疑,他相信「安心」是缺乏深思的假象,沒什麼東西可以永久依賴,但求感覺良好,正如約翰擁有且極力爭取的一切,而他更因此試圖從「寶拉」以及同事身上追求更多的刺激,並且怨恨瑪麗安不能給他更多刺激。而瑪麗安的真實慾望則是來自對自身身分的懷疑,她在第四集裡頭漏自己的過去給約翰聽,即便被約翰諷刺她是進入了男性所不能進入的新境界,就像「寶拉」一樣,她還是念了自己的交代自己成長的文字給約翰聽(但約翰聽不見,或者不想聽,因為約翰缺乏對人的信仰,他認為人只能自己解決問題,而當你處理不了問題的時候就是你該消失的時候,這表現在約翰外在堅強的表象上,約翰拒絕接受自己需要瑪麗安的事實,正如第一集前來拜訪的彼得與卡特琳娜夫婦的狀況一樣,彼得拒絕承認自己需要卡特琳娜。)在此瑪麗安卻早就透漏了自己那深刻的缺憾是什麼,就是她雖然認為人需要相互扶持很重要,卻不見得需要「婚姻」,因為家庭要求她做一個白痴的家庭主婦,她必須扮演一個事事過問自己丈夫的妻子並因此被嫌煩,這樣狀況下她不能與自己的愛人坦誠相對,只不過是從溫柔敦厚的假面換成為人妻子的假面,這樣又哪來的相互扶持呢?

兩人都希望能有所改變,兩人都在家庭中痛苦,但兩人痛苦的根源又是那麼不同,一個是對人的不信仰,如約翰不相信人的坦誠相對的可能,而必須用各種方式確保人的義務,但他自己實際上也對這義務感到厭煩,而瑪麗安則相信人有坦誠相對的可能,所以義務不是必要的,取而代之的是真心的付出。正如她在第一集掛在口上的:「我之所以忠貞,是因為我想要忠貞。」而在第六集裡頭,我們也可以從裡頭看到,瑪麗安確實才是這部戲的主角,因為瑪麗安與母親的談話讓她理解到自己常年對母親的誤解,母親並非是以自己的意志在家庭中活著,而是照著父親的意志在活著的,所以她先前才誤以為母親「憤怒的反對自己離婚」然而順從久了事實上是誰的意志也不重要了,正如母親所坦誠的:「當妳父親死後,我的人生卻好像被帶進墓地」然而同時並舉的事實卻是母親所說的:「當妳父親在世時,我總感覺比現在寂寞。」

瑪麗安這才了解到,原來與一個陌生人生活著,並為他而活,是一件多可怕的事情,又一次柏格曼式的婚姻的見解,柏格曼的母親作為一個虔誠教徒,卻曾經對柏格曼終身多次婚姻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他要跟每一個睡過覺的女人結婚?」或許柏格曼自己曾多次思考這個問題,「婚姻」對他而言到底是什麼?如果一個婚姻走到了最後,愛已然乾枯,只剩下皺巴巴的臉皮與義務,那麼為此付出的心血到底有什麼意義呢?在性與愛之間,約翰嘗試說服自己,人是可以隨意轉換其他人來「愛」,正如人是可以隨意轉換他人來「上」的,但瑪麗安則是從一開始就遲疑於「性」該不該跟「愛」綁在一起,性是屬於感官的,屬於肉體的歡愉的,而愛是超越感官的,屬於靈魂的契合的。但在「婚姻」上她卻為了得到主導權採取一種「綁定性伴侶」的看法,導致了約翰的積怨,因為約翰受不了被日常小事以及對事看法上被瑪麗安用性綁架,表現好就給,表現不好就不給,讓他積怨已久。(但在後來她的下一任丈夫不吃這一套時瑪麗安再也不再用「性」來控制「愛」了)

故事的最後,也就是第六集:世界角落的黑暗小屋結束,兩個人不再需要「性」來聯繫「愛」甚至愛也不見得得限定在「婚姻」上了(法律上的婚姻終究是一紙保障各自財產權益的契約。而不是保障愛的契約,兩人要分手時卻還是得與枕邊人拿起筆,明算帳。)而瑪麗安在這邊做了一個惡夢,又被清晨的鳴笛驚醒,她說自己與約翰還有子女在路上時,自己的牽著子女的手突然消失了,而自己則向地陷下。而約翰則讓她與自己相互依偎度過這突如其來的不安,畢竟未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大家都不知道,而且很有可能真的是無可救藥的朝下坡去,但只要他們沒有失去對人的信仰,對純粹的愛的信仰,就還能一起迎接。

個人最愛的是第五集《情感文盲》在一個小場景內分割開的兩個場景,在一集之內,兩人的情緒彷彿雲霄飛車一般,從調情到互毆,又從相互對罵到相互沉默,儘管兩人相互毆打,惡言相向,卻也讓雙方心底的話徹底說出,我們可以看到有人被困在「簽與不簽」的抉擇中,而那個人是約翰,我們也才發現約翰多麼的依賴瑪麗安,就像翹家的男孩仍然依賴母親一般,在高潮過後,兩人在沉默中簽署了離婚協議,在那裡,正式拋開婚姻對愛情作為一種保證的迷思。總的來說

一次在影院看完六集真的很費神,個人建議還是分集觀賞,恢復到電視撥送的節奏比較容易入口。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