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因為髮型噴霧而罹患絕症的美髮師蘇西決定死前要找到自己少女時期拋棄的孩子,奔走公務機關,卻只能不斷乾等。一輩子奉獻自己給公司的IT達人吉恩發現公司不只不升遷自己還要用年輕人取代自己而決定自殺,卻陰錯陽差的打穿牆壁,嚇跑眾人,兩個本來生命不會有交集的兩人就此踏上旅程,她要找到孩子,而他要她幫忙證明清白。
,
只要稍微看個五分鐘,我們就可以發現本片導演亞伯杜龐帝(Albert Dupontel)的影像敘事能力非同小可,不像一些僅善於用對話讓觀眾發笑的導演,他電影的笑點是去語言的純影像的,所以同樣是典型的「跟滿嘴廢話的醫生對談,然後醫生不確定你何時要死但你應該是活不久」的情節,他就可以把這個跟另一場與滿嘴廢話的主管的對談戲用同樣俐落的方式處理,聽完話的人不需要給個義憤填膺的摔東西或椅子的鏡頭來表達他們的不滿或焦慮,導演只拍了空椅子還有晃動的門,我們就知道聽話者的不耐煩,他們時間不多了。而當公司大樓有人開槍,成堆的人有序的迅速離開公司,在畫面上形成某種逗趣的景觀,這同樣也不需要任何台詞。
.
「掰掰蠢蛋(Bye Bye Morons)」既是本片原文片名,也是兩位主角不約而同說出的台詞,或許可以指涉片中的官僚還有大眾,因為在這個世界裡,眾人被官僚系統給統治著,一切都逐漸數位化,而沒有數位化的人則形同不存在,因為他們並沒有存在於官方的資料庫中,等待提取資料的人大排長龍,從一個部門到另一個部門,從一份文件到另一份文件,大眾被官僚給統治著,或許也被官僚給戕害著,即便官僚系統並沒有惡意,比如之後蘇西與吉恩遇見的被遺忘的盲眼檔案管理員,他多年前被警方當成恐怖分子,然後被弄瞎了雙眼,官方為了補償他讓他擔任檔案管理員,管那些無人提取的紙本檔案,他就這樣被遺忘在黑暗中,直到蘇西與吉恩的到來,讓他決定跟著他們上路,並一路製造各種因盲眼而導致的笑果,比如盲眼開車或者是盲眼把風,或是被人用聲音引領方向逃生結果撞到牆等等,當我們笑著熱心且風趣的管理員出的包,我們有時會想起他是個官僚體系的受害者,當他聽著蘇西在車上說出的街道名,臉孔跟蘇西映照在擋風玻璃上的他會記憶猶新的說著這條街多年以前的模樣,當時他還看的見,而這些街道的過去就這樣銘刻在他心中,只是如今那些場所不是被別的建築取代就是關閉,也使得電影在愉快與爆笑的氛圍外也多了一絲蒼涼,如同中間插入的當年替蘇西接生,現在已是阿茲海默症病人的老先生一條支線,記憶丟失的他靠著身邊的東西,沿路找到昔日的家,他並沒有恢復記憶,卻知道眼前的人過去對他很重要,那是他曾深愛的人。
.
或許「蠢蛋」指的不只是官僚系統與大眾,還有蘇西與吉恩自己,他們都是在生命中投入工作,忘記愛一路活到中年的人,當蘇西被問起何以過這麼久才開始尋找自己的兒子,她一時也答不出來,而吉恩呢?在這個近未來的世界,這個一切都被掌控的時代本來屬於IT達人吉恩,因為他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夠取得所有他需要的資料,電影以各種橋段告訴我們當一切被連接起來,沒有被連接的部分就等於不存在,而連接起來的部分將掌握在少數人比如吉恩這樣的人身上,只是吉恩已經對這樣的人生抱持懷疑,無法晉升,被年輕人取代,只不過是一個讓他重新檢視人生的契機,電影後面當他看著蘇西的兒子在一間小破房工作,他意識到這就是以前他的人生,一個錯過愛情的人生,他就像蘇西的兒子一樣,有好工作在大公司上班,卻不知道要怎麼去愛,也不敢去愛,最多就是搬到自己暗戀的對象家附近,偷偷地跟蹤,偷偷地寫信,或許假裝巧遇,吉恩太熟悉這些了,蘇西的兒子跟著暗戀的女孩搭上電車,擁擠的人們一人一手朝臉上放出冷光的手機,蘇西的兒子則假裝看手機,實則用手機看著暗戀的女孩,看著她靜靜的看著自己的書。
.
或許就在那時,看著蘇西兒子的吉恩,就決定要幫蘇西,一起幫蘇西的兒子對女孩說出心理的話。
.
電影有一個可能會使人困惑的結局,因為它非常的法式,如果要理解這個結局,我們或許可以思考,我們究竟該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對蘇格拉底而言,沒有思考的人生不值得活,但對法國人而言,沒有愛的人生不值得活,這也是為何《蠢蛋告別式》雖是一部讓人捧腹大笑的電影,然而在爆笑之餘也能感受到電影隱含的淡淡憂鬱,關於電影裡那照在辦公室的昏黃,以及都會冷色的瘋狂,這是一個既荒唐又瘋狂的,小小逃亡故事,也是一個在愛被遺忘的時代重拾愛,傳承愛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