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速報:愛爾蘭人》

我終於鼓起勇氣看完了近四個小時的愛爾蘭人,對我而言兩小時是最好的長度,但很明顯的馬丁爺爺不這麼想。

所以看完之後有讓我改觀嗎?

我只能說這是一部後半部比前半部好看的電影,原因無他,首先勞勃狄尼洛可以扮的更老,但扮年輕?當前的數位技術並沒有說服我,原因是用後製的方式並沒有把老年人的骨頭調回年輕人的骨頭,而我看過勞勃狄尼洛年輕時的樣子,眼神與現在的眼神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村上春樹寫小說寫到現在還能以青年中年為主角我認為非常厲害。)所以對我而言剛開始看是很痛苦的,我必須一直說服自己主角法蘭克是羅素口中的「小子」而不是像《台北人》裡〈花橋榮記〉裡的盧先生,裝扮的像「老賈寶玉」,勞勃狄尼洛的眼神實在太不像沒經驗者了,沒經驗者有一種必須由生疏及焦慮來遞補的缺乏,他太飽滿了。

但到越後面法蘭克年紀越大,這種視覺上的不適感就慢慢減少了。

看的時候一直想到教父一和二,整部愛爾蘭人就像是馬丁史柯西斯版的教父一和二,只是馬丁爺沒興趣去展示錯綜複雜的人際網路,而更著眼於被兩個老大羅素與吉米夾在中間的「愛爾蘭人」法蘭克的起落,他用一種與教父完全相反的風格來描述這個介於工會與黑幫的殺手,他沒有什麼特殊能力,也沒有什麼個人風格,你甚至只能從些微的面部表情看到他的心理糾結,如同其中一個老大吉米給他的評價:

「你喜怒不形於色,很難看的出你的想法。」

如果說教父的風格是偉大,是關於偉大如何建立,交接,崩壞的過程,那麼愛爾蘭人就是關於渺小的,它談的是小人物的極限,如同羅素給主角女兒佩姬講的不好笑的笑話

「妳知道上帝為何把天造的那麼高嗎?因為這樣鳥兒向上飛才不會撞到頭。」

所以你會看到好幾募在室內的戲馬丁都故意拍到天花板,這些人擁有一些權力,但終究他們還是會頂到天花板,他們不是什麼自由的鳥兒,相反地天花板的壓在他們頭上,就算是開放空間,美國國旗也在他們之上,這說明了他們的局限性,也為後面的隕落蒲陳,比如那些未現身的,下甘迺迪暗殺命令的「高層」。

以此來看,片中一場與教父類似觀感卻完全相反的提到廁所的槍擊戲是理所當然的,在教父裡頭,麥克藉由那場槍擊達到了人生先前無法達到的境界,而觀眾也在過程很緊張,然而法蘭克卻是有些匆忙的走了進去,沒有人發現這些事情,包括應該要注意的保鏢,雙槍掏出,沒有什麼示威的話語也沒什麼尋仇的成份,就是如作業一樣開,我們看到被開槍者試著逃離,而且因為開槍者並不是神槍手,所以他還可以爬出店裡,但法蘭克也沒有感到不耐煩,就是跟了出來補幾槍。

這中間沒有什麼戲劇性,殺人是日復一日的,對愛爾蘭人而言殺人並不會造成任何心理負擔,這是法蘭克異於常人的地方,就算要殺親愛的老大吉米,他也是如平常一樣毫不廢話(在片中每一場槍擊都被處理的匆忙迅速,就像幹活一樣,沒有華麗的計畫,沒有意外,沒有轉折,被殺者也毫無防備,美感只留在槍擊之後的構圖。)

然而他的家人不是這樣。

當法蘭克試圖向二女兒為自己辯護,「你們不知道我經歷的事情……」他的二女兒卻反唇相譏法蘭克也不知道這幾年她們內心的感受,如同我們只看過一次法蘭克替女兒處理事情,因為後來女兒再也不敢拜託他處理了。她們害怕自己的父親,因為對父親而言,常人的那條線是不存在的,而這與馬龍白蘭度在教父裡秉持的原則是不同的,至少他認為非必要黑幫不該騷擾一般人,但法蘭克眼裡卻沒有這種分別,只有一個又一個目標,他以最樸素的手法完成一切,如果說有什麼在他心理以外異於常人的,就是他每次都能從謀殺罪脫身,而無論他地位多高,年紀多大,他都仍然親自動手,即便其實沒有必要。

所以當他最後孤獨終老,也是合情合理的報應,因為那些比他家人還親密的兄弟們早已去世,年輕人不知道他們,而他也將在被遺忘中孤獨去世。

這就是為什麼他請神父不要關上門,因為他即將被鎖在棺材裡這個最小最封閉的空間了,但他卻早已無人可傾訴這份恐懼。

本片許多構圖都很漂亮,然而情節的目的不是為了提供動能,而是為了堆積重量,如臉上皺紋越來越多一般,最終把人壓的動彈不得。

影院指數3/5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