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裡頭的明星我大部分都不認識,或者都只是一瞥,然而作者艾德嘉‧莫杭EDGAR MORIN的學術理念我是傾羨的,他厭惡學術圈對流行現象的不屑,並且認為那是錯誤的,學術應有能力解釋流行現象,學術應有能力解釋人心,甚至學術不該鄙視大眾,「民之所欲,常在我心。」這是簡單又容易被遺忘的態度,特別是知識份子的鄙夷時常造成視域的盲點,進而導致階級矛盾加劇,為學者尤該慎戒。
明星、演員、角色的三重關係附著在同一個人身上,因著不同的狀況突出其中一點,作為粉絲追尋的對象,作為人類所追群的對象,「明星」本身就具有指引的功能。明星是人,卻具有神性,他們時而高高在上,時而走入人間,他們是希臘諸神也是基督耶穌的再現,人類並沒有因為走入現代而失去了對神人的崇拜,因為慾望總是會找到它的形式,在舊的形式消亡後再次降生,那是戴奧尼索斯的復歸,信仰需要神,需要神人,需要人,三者之間必須有相互供應關係
學術必須對時代做出回應,必須用學術的方法,對時代的慾望做出回應。
跟著莫杭的腳步,我們看著決定這三位一體的獨特存在的消亡,乃是由物質變化導致的慾望變化,神因人的慾望而強大,也因人的慾望而虛弱,神首先是人,正如人首先是物,而既然是物就無可擺脫生成者,於是我們看到明星的形狀變化著。
而作為二十一世紀的讀者,我們將面臨的狀況是,或許明星將不見得必須是人,虛擬偶像的誕生便證明了這一點,他們與我們具有同樣的物質性,而凡是物就可能成神,不過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出現橫行電影的虛擬偶像,但可以期待百年之內能夠實現一個沒有肉身的神。
這可能嗎?一個無肉身者,然而它不總是得附著在某物,某些機器或存在某個廠房裡嗎?它同樣會被賦予時間性正如《虛擬偶像》的內容嗎?(那部電影指出了偶像的雙重時間性,一是他們被資本家掌握著生涯,二是他們有自己的壽命,但這兩者在虛擬偶像是一體的,偶然性必須被引入他們必然性的生命中,他們才會被人類認為是人類,如同電影《變人》一樣)
或許虛擬偶像會越來越像人,到時候他們才可以成為明星。
本書的內容可謂短小精悍,可惜的是目前莫杭的著作在台灣的中譯本只有這本,其他的著作都得從其他語言入手,翻譯乃國之大事,日本正是藉由翻譯強大人民的思想,甚至因此保有他們的傳統,故步自封,大搞鎖國只會造成群眾的理解力低落與對傳統的理解力低落,成為一個執行者而非一個思考者,透過群眾普遍的閱讀,希望台灣的翻譯也能蒸蒸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