傀儡生活

10.From the Life of the Marionette《傀儡生活》

推薦指數●●●●●

MV5BYWE2ODMzNDUtODg3Mi00OTFmLWI4MWQtNTZmMzU3MDQ4NDRlL2ltYWdlL2ltYWdlXkEyXkFqcGdeQXVyNDkzNTM2ODg@._V1_

真他媽愛死這部電影!

 

柏格曼在傀儡生活中給人一種淋漓的暢快,滿足了人們的窺視欲,看柏格曼如何切割空間,讓那些肢體把空間割裂成力的對峙,讓日常場景變成一座令人窒息的牢籠,變得像男主角神經質的掛在口中的「所有的道路都不通……」所有的顏色向外遠離,所有的力向內集中。柏格曼向觀眾證明了「柏格曼」的內容可能千變一律,但形式可以多不一樣,在以事件為軸心,事件之前為一邊,事件之後為另一邊,藉由在不同時間線的人物的訪談,一個單純的事實:「一個男人殺了妓女」變得飽滿起來。這樣前後交錯的手法逐漸勾勒出那些無可擺脫的必然性,也就是呼應片名所謂「傀儡生活」,遙控傀儡的絲線,而這些絲線並沒有隨「事件」結束。因為事件,不過是複合元素下必定的產物,人的意識只是對於這些化合作用的反應而已,我們認為我們對自己的生活有決定權,但我們只是對我們的生活有所感覺,而那感覺碰上了難以改變的現實,便產生了痛苦。

柏格曼醉心於這種人際關係裡若隱若現的暴力,他的作品總是探討家庭,在「家」這個空間中,不同的人被綑綁在一起,兩人為「愛」所吸引成家,然後又被因愛所成的家困在裡頭。一個人一生成家的次數可能會是多次的,依照其結婚次數而定,但也可能只有一次,那就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必然性影響著婚姻,而婚姻又是將對方列為自己人生的必然性的承諾,這些將人聯繫起來的關係同時也可能變成一條使人窒息的套索,可是人不甘心,不願放棄修補這些關係的可能,於是一次次的嘗試帶來一次次的失敗,約定成了束縛,婚姻成了監獄。親密的肢體互動成了過激的肢體碰撞,而令兩人一同上升的性愛則成了令兩人一同下墜的暴力。

《傀儡人生》中充斥著大量的夢境與特寫,一張張的臉孔對著觀眾傾訴,讓觀眾以極近的距離面對這些角色,然而不真實感並未消解,當男主角兼殺人者彼特看著窗外的街道,那些刻意被呈現的,洶湧的車流似乎也不是自由的所在,他們都被支配著,奔向每日的行程,那些黑白化的現實生活裡的細節到了夢裡又消失了,夢裡的白色世界,只剩下小小的裸體的男人與女人,然而這些又是可以繼續剝除的,因為那些人臉還有他們吐露的言語又檔在他們的心靈與我們之間,於是言語本身又成了使人厭惡的細節,一開始的彩色場景使人不安,然而後面的黑白場景同樣使人不安,那種拋棄一切使人厭惡之物的衝動充滿了彼得的心靈,他在這過程中產生的病症就是「吐實」,不斷的把自己的衝動說出來、不斷的把自己的恐懼說出來,最後終於被虛無抓住,必須自殺、或者殺人,可以說柏格曼把這些關係給宿命化了,裡頭的人沒有離開的選擇,正如心理醫生建議卡特琳娜要改善彼德與卡特琳娜的關係可以讓其中一人暫時離開,然而兩人基於各種理由又無法離開,因為他們都身兼要職,也就是在他們的工作裡頭,他們是必要的人物,那麼我們要問,為何是彼得殺人,為何不是卡特琳娜殺人,或是其他的人殺人?

我想其中的差異在於,彼得始終無法擺脫母親的期待,彼得的優秀使得母親驕傲,而為了持續使母親驕傲,他無法從其中抽身,就像一輛高速的火車無法隨意停止一般。但人不是鐵打的,正如卡特琳娜的那位男同志朋友所害怕的「衰老」,對於日復一日行為的厭煩席捲了彼得,但由於他不能停止,這種薛西福斯似的生活,種種必然性堆疊的生活,終於把他給壓垮,然而誰又得為他的被壓垮付出代價呢?

柏格曼說:「一個無辜的妓女。」

這個妓女是作為撫慰者而登場的,她撫慰著沉默的彼得,沉默的彼得卻把她殺了然後雞姦她的屍體,在那個時刻彼得才恢復了性能力,沉默在本片被用作暴力場景的暗示,當彼得還能侃侃而談,我們知道雖然他會說些尖酸刻薄的話,卻不會害怕他,但當他沉默,如隱身在樑柱後窺探自己的醫生與自己的老婆親熱,或者當他沉默的打量著妓女這個眾人宣洩的處所,異光在他眼睛裡騷動著,那是所有排解不了的激情從小縫裡竄出的火苗。無辜的祭品被罪惡的人獻給上帝這樣的情節不只出現在聖經,也出現在柏格曼的《處女之泉》裡頭,這樣一個道德無辜所以潔淨的人才能拿來獻祭的邏輯,正彷彿無罪的基督必須為人類而死一樣。柏格曼把這樣一齣家庭悲劇給宗教化了,正如基督之死既在上帝計畫之內,怪誰也沒用,種種必然性導致的妓女的死,也是怪誰也沒用的,最多就是把彼得關起來,但罪行仍舊會發生,只是由另一個名字不叫彼得的現代人來犯下而已。既然人们能夠得知的事實總是一部分的,無知便是人天生的罪過,因著這無知不斷的產生錯誤幾乎是必然的,只是「什麼時候」的問題,人們生活在浮冰之上,因為沒有彎下腰看見浮冰下的深淵而幸福。

柏格曼對上帝的愛有多少,恨就有多少,愛展現在對上帝不斷的扣問上,恨展現在對扣問的放棄上,也就是暴力展現之時,在暴力之中,人們不再祈求、不再等待,而是自身化做力的載體,任由力流溢來燃燒自己,燃燒他人,直至燃燒殆盡……

 

發表迴響

Please log in using one of these methods to post your comment: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